旷达斋 录 原创作者:余悦
中国国际茶文化创始会长王家扬先生关于《大美中国茶》"图说"系列的序言推送后,引起了读者对这套丛书的极大兴趣。现征得丛书主编余悦研究员同意,特转发其中的《图说中国茶》一书第一章第一节"中国:茶文化的故乡"。该书出版于2014年,却写作于10多年前。这节用洗练的文字,阐述了为什么称中国为"茶文化的故乡"。
中国:茶文化的故乡
中国是茶之故乡。茶在中国,夙有“国饮”的美称,探究中国人发现和应用茶的源流,可上溯到中古时期的神农时代,即公元前2700年前,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。
汉文化基本上是农耕文化,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,一直把神农氏奉为开创农业的始祖。据《神农本草经》记载:“神农尝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荼而解之”。古代”荼“字与”茶“字通这则记载说的是:为了掌握各种植物的特性,神农尝遍各种野草,一天中毒七十二次(指其多也,并非实数)。正当口干舌燥五内若焚时,忽见几片叶子飘落,遂拾入口内咀嚼,其汁液苦涩,气味却芬芳,且有解毒功效。唐人陆羽也认为,神农氏时期已发现茶树,在《茶经·六之饮》中有云:“茶之为饮,发于神农氏,闻于鲁周公”。
如果说神农氏发现茶树尚属传说不一定可靠,那么中国人在很早以前就发现茶树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。成书于东汉的《桐君录》中,就有“西阳、武昌、庐山、晋陵,好茗……巴东别有真香茗,煎饮令人不眠”之说;陆羽的《茶经》开篇也写道:“茶者,南方之嘉木也。一尺、二尺乃至数十尺。其巴山、峡川,有两人合抱者,伐而掇之”。此处的南方,指的是大巴山周围及长江三峡一带的地区。
宋沈括《梦溪笔谈》云“建茶皆乔木”;宋子安《东溪试茶录》也有“柑叶茶树高丈余,径七八寸”之说;明代云南《大理府志》载有:“点苍山产茶树高一丈”,类似记录在其他古籍中也有不少。
可见,我国在1800年前就发现了野生大茶树。近代,云贵川也不断有大茶树发现,特别是1961年在云南省勐海县巴达公社海拔约1500米的大黑山森林中发现的大茶树,此树高32.2米,胸径1.3米,离地1.5米处有5个分枝,成熟叶片长平均14厘米,宽6厘米。此树树龄约1700年,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茶树,命名为巴达大茶树。
这一带,还发现了类似的大茶树9棵,高度在16米左右,有的在20米以上。古今文献中有大量中国大茶树的记载,大茶树也不断被发现,我国专家、学者还从地质变迁、考古论证、茶树的自然分布、茶树的进化类型等方面,证明了茶树的原产地在云南、四川地区,随着长江主、支流以及其他河川而传播开来。国外虽然个别学者有其他的看法,但多数学者还是认为中国为茶树的原产地。
中国仅是茶树的原产地,而且也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的国家。“神农尝百草”的故事出自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虽然人物有民间传说的色彩,但成书于秦汉年间的此书给我们的启示是:至少在战国时代,人们就已发现并在利用茶叶的药用价值。东汉时期的三国时代,神医华佗在《食论》中也提出了“苦茶久食,益思意”,这是茶叶药理功效的最初记录。
茶之为用,还有被当作祭品、食品的记载。而茶作为单纯饮料,最早可靠的文献出自西汉成帝时的文学家王褒的《僮约》,书中有“烹荼尽具”、“武阳买荼”两句。前一句说明当时饮茶成风,而且还有专门的器具及烹煮方法,后一句则反映茶叶已经商品化,有了专门的茶叶市场“武阳”。
中国是茶的祖国,茶还是最先由中国输出到世界各地的,从各国对茶的称谓中也可以得到证实。如日语的“cha”、印度语的“cha”都为茶字的原音。英文的“tea”、法文的“the”、德文的“thee”、拉丁文的“thea”,都是按照中国广东、福建沿海地区的发音转译的,也都是汉语茶字的音译。这也证明,茶是由中国向其他国家传播的。
一系列的史料都足以证明:中国是茶的原产地,也是最早发现茶、利用茶的国家。中国最早种茶、制茶、饮茶,是对世界文明和人类生活的重要贡献。在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古国中,茶事也经历了从形式到内容、从物态到精神的演变过程,茶作为一种单纯性的物质,逐渐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深刻的精神内容,形成独特的茶文化,因此,中国也是茶文化的故乡。